衡阳上班族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2727|回复: 0

月入10万的人值得我们去羡慕吗

[复制链接]

2558

主题

45

回帖

1万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11481
发表于 2020-10-27 16:06:1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我发现,多数人最爱问的挣钱话题无外乎是“做什么能挣大钱”、“怎么才能月入X万”、“哪个行业工资高”。

这些看起来合乎情理的想法,恰恰是财富路上最容易踩到的陷阱。

01
前两天,听说了朋友公司一个程序员转行的事。

他写代码两年多,做得始终不太理想。今天一堆Bug,明天没理解对需求,后天写接口又出错。他经常加班,在线的培训课也没少听,但收效甚微。

转行去做什么了呢?

游戏策划。

他在原先有一定准备的情况下很快拿到一个初级策划的offer,试用期3个月后,职位比预计的高了两级。

可谓如鱼得水。

朋友和几个同事听说后蛮惊讶的,原本以为他是出于逃避而转行,没想到仿佛转入高速公路般地开挂了。

认真想想,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。

我以前文章中,提过一个前同事,事业单位的设计师H。34岁了,还是传统的“美工”水平,按照职业轨迹,将来基本就在单位安心养老的画风。

转折点发生在副业上。

H与朋友合开了一家闽北餐馆,第二年继续开了第2家、第3家,每家生意都不错。开到第4家时,我们才知道他已经炒了老板,自己当起老板了。

我们在他店里聚餐时, H连声说后悔——后悔没早转行。

作家格拉德威尔在《异类》一书中,指出后来被无数人顶礼膜拜的“1万小时定律”,认为从普通人到世界级大师,1万小时的锤炼是必备条件。

但我对这句话更深的感触是:

如果一件事你做了1万小时,结果并不尽如人意,那么它大概率不适合你。

你要做的不是继续猛踩油门,而是尽快踩刹车。

02
我从不否认坚持的意义,只是在我看来它真正的意义在于,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持续积累。

但大多数人是怎样的呢?

“一定是我不够努力”

“一定是我方法不正确”

“一定是我没找到好的平台”

……

拿着某位大V当做理想范本,一边灌着带鸡血的鸡汤,一边死磕自己。

实际上,对自我认知不足导致对标错误,就好比要求一只鸟非得像一只鱼在水里游那样。

结果怎会轻易如你所愿呢?

举个例子。我听过一些写作课,互动时学员总喜欢问:如何通过写作挣钱。得到的答案通常是,你要如何写内容、如何投稿、如何让文章出彩。

听来没毛病对吧?

可最大的问题在于,“写作赚钱”这件事放在许多人身上,是一件投入产出完全不成正比的事。

你可能在一开始就跑偏了。

有位读者说,她看过一篇00后女孩靠写作月入10万的新闻,羡慕不已,于是报名上了写作变现课,乖乖按照老师要求听课、做笔记、交作业,每天写500字以上。

半年内,她投稿了不下30个公众号,最终只勉强录用了1篇,还是她修改了好几遍后过稿的。

她没气馁,报了更贵的写作班。

结果依然没有太多惊喜。

偶尔过稿,要不自己反复修改,要不索性老师帮助修改。写作能力的确有所提高,但进步缓慢,写作时异常痛苦丝毫体会不到乐趣。

你说这算“成功变现”吗?

确实“变现”了。然而付出了价值1000元的精力,得到了100元的稿费,自个儿还愈发觉得无趣,好像跟“成功”也没什么关系。

我们首先要做的,不是赚钱的事,而是擅长的事。

所以你发现了么,那些经常问“做什么最赚钱”的人,往往赚不了什么钱。没把资源集中在长板上,付出再多时间,都不过是事倍功半。

03
巴菲特曾推荐过一本书,叫《击打的科学》,由美国著名棒球选手泰德·威廉斯所著。

书里提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:

高击打率的秘诀不是每个球都打,而是只打那些处于“甜蜜区”的球。不求全垒打,但求结果最优。

巴菲特对这点格外认同,还把泰德的照片挂在办公室墙上。

他在纪录片中说道:

股票的确有一种倾向,让人们太快太频繁地操作,太易流动。人们很多年来发明了各种过滤器来筛选股票。

而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,我就待在这个圈子里,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。定义你的游戏是什么,有什么优势,非常重要。

巴菲特与比尔·盖茨相识多年,即便能拿到微软的第一手内部消息,巴菲特也从未投资过微软。

理由很简单,互联网行业在他能力圈以外,因此哪怕有再好的机会,他也不出手。

其实,不少厉害的企业家都极其重视自身的“甜蜜区”。

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就曾表示:“到了2000年以后,我坚定信念只做玻璃,什么都不做,再赚钱的东西、再大的业务我都不做,企业要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”

市场经济,你不是做得越多越好,而是越少越好。合作分工日趋精细,分工是做你最擅长的事,它才是你的立足点。

公司如此,人亦如此。

我有位HR朋友说,多数人的职业轨迹都是顺其自然,我读了什么专业,就找相关的工作,然后就一条道走到黑。

甚至越是哪里不灵,越是想花更多努力追上。

没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放大自己优势上,偏偏跑去补各种短板,最后补成一个平庸的人。

04
这几年很流行一个词,叫“跳出舒适区”。可不少人在跳的过程中过于盲目,导致犯错太多,生生把“跳出”搞成“跳坑”。

为什么大家都觉得年轻时要快速试错?

就是为了以后少犯错。

每次犯错都是有成本的呀,越到后期,犯错的代价越昂贵。而它们很容易出现在你不熟悉的领域。

讲讲我身边2个真实的程序员职业轨迹吧。

A:毕业后做运维->系统开发->架构设计->数据库管理->数据挖掘->项目规划->业务合伙人,过程中自学了敏捷项目管理、ITIL、市场营销等知识。

B:开发1年后->转行做产品->1年后再转回做开发->辞职帮家里做生意->两年后又重新做程序员……

AB两人年纪都差不多,目前B的月薪大概只有A的零头。

对公司来说,一个人最值钱的地方,就是他最擅长的地方。

很多人某个点聪明,就以为自己每个点都很聪明,一会捯饬这个,一会兴趣那个,结局自然啥也不行,连平均水平都达不到。

再天才的人也只有几点特别聪明,不可能每个点都拿高分。

苏格拉底说,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。你现在回头看巴菲特所说的“能力圈”,或许能感受到表面的保守下,潜藏着高胜率的秘密。

跳出舒适区,你可以把它理解为:

不断把长板变得更长、不断接受新挑战、不断让积累转化成最大效益。

但千万别以为,草率地更换职业圈子是件很酷的事。

无论哪个行业,写代码、家政服务、流水线工人、工地搬砖,都是同个道理。专业领域若想有些拿得出手的东西,必然需要长期专注。

突破点应放在你的长板上,通过时间的复利作用,让它成为你坚固的支点。

所以,下次你再看到媒体说谁谁月入10万、20万之类的案例,大可不必过于羡慕。对他们来说,这是找到擅长的“甜蜜区”后顺带发生的事。

请耐心种你的树,你有你的果实。

来源:临公子的后花园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衡阳上班族 ( 浙ICP备13037409号 )

浙公网安备 33032402001003号

浙公网安备 33032402001890号

GMT+8, 2024-12-22 21:49 , Processed in 0.071743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