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有个朋友(现在可能已经不是了)注册了QQ公众号,最近总在跟我分析使用QQ的、年轻人的阅读习惯,劝我也去注册,“多争取90后读者”。我态度鲜明地表达了我也是年轻人这件事,并且作为内容生产者去争取某个年龄段的读者,听上去有点儿蠢——在某种意义上说,认为自己应该去争取不同年龄的用户,会显得我们自以为是。
大部分人以为自己研究了年轻人,从大数据中获得年轻人的兴趣和爱好,然后生产他们想要的东西,就能够和年轻人站在一起。
你爸妈也老是说他们很懂你好吗?请问你什么时候想要跟他们站在一起?
更何况,“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都没什么意思”。
某家公司刚刚拍了一个关于创始人沈黎晖的片子,这句话是他说的。除了摩登天空,他是那个为我们带来草莓音乐节的人。在大众目光里,草莓音乐节被认为是属于年轻人的嘉年华。
年轻,是这个片子主要表达的。尽管做的是青年文化,但沈黎晖说他很少考虑年轻人的想法,因为觉得没有必要。“其实每个年代都一样,90%以上的人完全没什么意思,大部分人都是在追随一些事情,很少有人真的去改变一些事情。这跟你是80后、90后,还是00后没什么关系。所以做事情保持单纯,考虑太多别人的想法就什么都干不了。”
我就想起,甚至连90后、00后这样的概念,也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产物。前两年起,很多媒体都喜欢做90后的专题,比如90后创业了90后的公司上市了90后在每个领域都开始出道了,然后就研究他们,他们跟上一代相比,有什么不同,有哪些优势,他们喜欢什么,之类的。
我一个同行曾经为某本周刊做一个90后的选题,要找十个90后的创业故事,结果其中一些是1988年或者1989年出生的,要换掉。然后他要补充找一些国外的90后的创业故事,却发现美国人没有这种叙述习惯,只有中国人在乎80后、90后甚至00后这样的概念。而几轮采访下来,他还发现这些创业者,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年龄。
为什么不承认呢,90后、00后已经不是一个酷的概念。还在追逐这个概念的人,也已经不酷了。“更适合90后阅读习惯的APP”、“针对00后用户上线的新产品”,听上去无聊又尴尬。
附议:做事情保持单纯,过多考虑年龄和生活习惯导致的差异,对你而言没有太大的意义。无论是人生的哪个阶段,在认可自己之前,实在没有必要去获得其他人的认可。
|
|